今年上半年,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日趨常態化,我國經濟持續穩定,恢復態勢明顯。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,今年1至6月,我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分別為51.3%、50.6%、51.9%、51.1%、51.0%、50.9%,均位于臨界點之上,表明制造業持續穩定保持擴張態勢。
那么,作為建材行業的細分領域,木材行業的經濟運行形勢如何?未來我國木制品及木結構建筑的發展又將呈現什么態勢?
為此,木材節約發展中心主任、中國木材保護工業協會名譽會長劉能文,詳細解讀了我國木材行業的發展現狀、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機遇。
根據中國木材保護工業協會發布的今年6月木材行業采購經理指數(WPMI)運行情況結果表明,6月木材行業采購經理指數(WPMI)為46.6%,低于臨界點。
劉能文解釋到,WPMI低于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50.9%,說明木材行業經濟運行情況低于市場平均水平。從構成WPMI的5個分類指數分析,生產指數為44.23%、新訂單指數為46.15%、原材料庫存指數為39.42%、從業人員指數為49.04%、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52.88%,表明木材企業生產放緩,產品庫存減少,新訂單需求降低,且交貨時間進一步延長。這主要是因為上半年木材供應緊張,價格上漲導致。
當前疫情進入常態化階段,我認為木材上下游企業還面臨著幾個挑戰:一是木材資源的獲取不穩定。我國木材資源匱乏,第九次森林資源調查結果顯示,森林面積2.18億公頃,蓄積量175億立方米。
我國商品材年貿易量2億立方米,近60%依賴進口,疫情并沒有改變總的資源狀況,世界的木材資源是充足的,但由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,木材價格劇烈波動,木材供應鏈安全可控形勢比較嚴峻。
二是木材加工行業亟待轉型升級。當前木材加工行業一方面產品同質化嚴重、產品質量不高,另一方面行業整體智能化、綠色化水平低,導致行業惡性競爭,質效不高。
三是我國人工林資源集約化經營與高值利用水平亟待提高,人工林面積7900萬公頃,是世界人工林面積第一大國家,但單位立木蓄積量不高,高值利用率偏低。
應對這些挑戰,我認為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:一是重視木材資源安全問題,確保木材供應鏈安全可控。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木材消費國,但目前人均消費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60%,剛性需求長期存在,必須大力發展人工林,加強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,提高人工林集約化經營水平,同時鼓勵木材企業“走出去”,建立穩定的木材供應基地,確保木材資源供應自主可控。
二是強化木業科技創新,從生產、設備、加工工藝、設計等多方面進行創新,提高木材資源綜合利用率,提升木制品附加值,實現木業高質量發展。